4月18日,我參加了長沙市工商聯在湖南大學舉辦報告會,邀請中國唐史學會會長、清華大學教授張國剛博士進行《國學智慧與領導韜略》的主題演講。現將演講內容整理如下,與同事們共享。 張教授首先談到,國學就是怎么管理的學問。國學以儒家為代表,主體經典是四書五經。世界文明的知識特征有三個方面:第一、關于自然的研究;第二、關于超自然的研究,包括宗教、神學;第三、關于人與社會治理的研究,人和人構成社會。國人最關注的是人與社會,孔子、老子、莊子、孟子、孫子兵法,哪一家都是談人的問題、談社會的問題、談治理國家的問題。為什么我們講管理企業,提升領導力要講國學?因為中國在這個方面最發達,如果講治國平天下,中國人的成就是“罕有其匹”。中國人搞市場經濟是最有傳統的。在工業社會不光是經濟的基礎、立國的基礎、也是社會文明的基礎,所以我們有八個字“堅守傳統,海納百川”。 仁者境界,就是領導素質。仁的基礎孝悌:對父母的愛是孝,對兄長的愛叫悌,“孝悌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!”,“ 仁者,人也,親親為大。”,“凡為天下,治國家,必務本而后末”,“孝,始于事親,中于事君,終于立身。”孝是道德之本、治國之本、做人之本。西方沒有“孝”這個詞,但他們相信來世。中國人更多強調道德意識,講以法治國,德才兼備以德為先。一個人如果不相信來世,他敬畏什么?他就必須要敬畏道德。如果什么都不敬畏那就出問題了。“仁”的基礎是孝悌,“仁”的主旨是忠恕。“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,達己而達人”,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,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。 領導藝術是張教授這次講學的重點。他如是說,所謂領導藝術,也就是君子風范。“君子”這個詞在《論語》里出現110多次,比“仁”的出現頻率還高。什么是君子?子曰:“修己以敬(修養自己,保持敬畏)”,中組部長李源潮說當領導的要有敬畏之心,第一要敬畏歷史,你不敬畏怎么能提升自己呢?第二要敬畏百姓,不能太狂妄;第三要敬畏人生,不要游戲人生,對自己的人生負責。領導的本事不是你自己有多大本事,關鍵是你能不能把那些有本事的人用好,而且還至情至信,這是領導要提升的能力。君子不器,你不要說自己有多大本事,但是關鍵是用的人有多大本事。你未必有這個本事,但是你的本事是用人。領導是用人之人不是做事之人,是追求組織績效不是個人績效,是提升領導能力不是業務能力(做事的能力)。 張教授還對中庸之道、道家的逆向思維與柔性哲學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。 (公司董秘 鄒航)
|